2020年台历,你会爱上它

直到赞华2020年台历悄然跃到桌前,才忽然意识到现在已进入2019年的尾声了。


急不可待地翻开这本新鲜又熟悉的台历,一幅幅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美,散发着昂扬生命气息的中国风扑面而来。


一帧帧生动的画面:他们烹茶煮饭、抚琴弈棋、庆典聚会、听风观瀑......,他们享受时光与万物,生生不息,他们的面孔那么遥远又那么真切。

    

一代代的古人,他们可以即入世又脱俗,他们将物质世界过得活色生香,又在精神世界丰饶而高远,并将他们对人与自然、人与人、万物与万物间和谐美的思考,展示给了后人。 

    

今天,当中国在奔向复兴之路、审视传统文明,重塑文化自信时,这本台历可谓独具匠心,让人感受到了历经千载仍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之美。


好喜欢台历封底的那几句话:“或静、或动、或雅、或俗... ,记录的是生活百态,传承的是华夏文明”。

    

自信来自底蕴,文化需要传承。明来处,才会更知归处。现在,就和小编一起来慢慢品味一下吧,相信你会爱上它。



1月:《岁朝村庆图》(局部)-- 李士达(明)


岁朝(zhāo),一年之始,即大年初一。明朝村里过年啥样儿?你看,这就是明朝画家李士达笔下烟火气十足的江南水乡春节。

    

从古至今,笼罩在这片土地上的年味儿,穿越时间,穿越空间,一样的情感,熟悉的味道,将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你我他紧紧的连接在一起。游子彷徨时,人生失意时,还有什么比“回家过年”更温暖更治愈的话语了吗?

    

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。



2月:《款鹤图》--- 唐寅(明)


连绵的湖边山石,几颗老树,童子在树下煮茶,隐士伏坐在石桌旁观赏着眼前的野鹤。这幅用笔简淡,“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”的《款鹤图》,作者叫唐寅,字伯虎。

    

就是那个妇孺皆知的《唐伯虎点秋香》中风流倜傥的唐伯虎,意外吗?

    

世人眼中 “嗜好声色”“狂放不羁”的“江南第一风流才子”,真实的世界里,却是那个怀才不遇、命运多舛、内心孤苦的艺术家。明明以山水画成就最高,却在那个时代因卖香艳春宫画维持生计而名声大噪。


这就是悲悲喜喜,苦乐忧甜的人生吧?即便才华横溢洒脱不羁如唐伯虎,也要在冷峻的现实面前,左手追求理想,右手向生活妥协。

   

小编想问,哥你只所以沉迷温柔乡,是为了那一腔无处释放的忧愁吗?



3月:《浴马图》(局部)-- 赵孟頫(元) 


话说赵孟頫真不愧是元代诗、书、画全能的顶尖领袖,《浴马图》整幅画面的印多达28个!无他,因为“点赞”的人多啊!这其中就包括“题字狂”乾隆帝,盖印不过瘾,还洋洋洒洒写了“读后感”若干字。至于是破坏了美感,还是相得益彰,大家自行品鉴吧。

    

《浴马图》的每一个细节:雄健欢腾的马儿,清澈透亮的溪水,马倌自得其乐的幽默表情....,真实自然又充满生机。看到马倌与马的眼神交流了吗?无间的亲密,浓浓的爱意,挡都挡不住。



4月:《捉柳花》---- 仇英(明)   


春风十里,柳色青青,闲逸的文人,戏捉柳絮的玩童。感觉仇英画中的此情此景,直接就是诗词意境的再现有没有?

    

我来找一找这些诗。白居易“谁能更学孩童戏,寻逐春风捉柳花”;贺知章“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”;高鼎“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”;杨万里“日长睡起无情思,闲看儿童捉柳花”......

    

还有什么?你也来补充。


5月:《听琴图》(局部)-- 赵佶(宋) 


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: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年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”。我们“不爱江山爱丹青”的宋徽宗赵佶,就是这个文化巅峰时代罕见的艺术天才与全才。

    

此刻,才高八斗却又昏庸无能的文艺青年宋徽宗,正一脸安详地端坐画中央,与大臣共同醉情于悠扬的琴韵中。他做梦也想不到让他受尽屈辱、魂断异乡的“靖康之耻”即将来临。

    

今天,当我们欣赏这幅栩栩如生的传世杰作时,似乎能听到画中传来的古老琴音。宋人对精致优雅的生活“美感”的追求,他们在文化艺术上达到的高度,真是让人充满敬意;


然而,大好河山毁于一旦,多少人故国无归处,更让我们在近千年后仍感受到隐痛。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,中国人浓厚的家国情结和责任感,就是在这一代代滚滚历史尘烟中凝炼升华的吧?



6月:《端午故事》--- 徐扬(清)   


端午流香,隔着画都能闻到粽叶的清香。

   

千年前诗人屈原悲情高洁的灵魂,就这样被可爱、善良又浪漫的中国人融进了妈妈的味道、家乡的味道,在时空流转中成为永恒。



7月:《渔乐图》(局部)--- 周臣(明) 


明朝画家周臣的《渔乐图》,将水乡渔人扣鱼捞虾、卖鱼吃鱼的欢愉描绘的活灵活现,如亲临其境。

    

说起吃,可真的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一部分。你看,即便渔家生活充满了踏风搏浪的艰辛,吃货们却总能在吃中找到人生的乐趣,名副其实的打鱼、做鱼、吃鱼一条龙啊。鲜不可言,吃出了境界!


8月:《乞巧图》--- 任颐(清) 


农历七月初七,七夕节。因牛郎织女的传说,七夕节如今成了文青们的浪漫爱情日。

    

而古代的七夕乞巧节,是妇女们乞求灵巧手艺的节日,拜织女求巧,穿针乞巧、喜蛛应巧、投针验巧、吃巧果、染指甲……,不一而足。

    

清朝画家任颐描绘的,就是乞巧节妇女们聚精会神地做“投针验巧”游戏的情景。


9月:《农家故事》--- 冷枚(清) 


冷枚,清朝著名的宫廷画家。他的画已受到当时西洋画的影响,中西合璧,别具一格。

    

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立国,以农桑为发展主脉,“男耕女织”,小农经济。那首歌怎么唱来着?“你耕田来我织布,你挑水来我浇园,寒窑虽破能避风雨,夫妻恩爱苦也甜”

    

华夏大地,世世代代滋养着中华民族,我们在这里劳作,在这里繁衍生息。《农家故事》图景,就是千百年来纯朴的中国农民心目中理想的家园与生活。


10月:《携琴观瀑》(局部)-- 沈硕(明) 


琴棋书画,琴,被中国文人列为君子四艺的“雅物”之首。以琴入画多不胜数,各有其妙。

    

明朝画家沈硕笔下,携琴访友,松间观瀑,高山流水,君子有约。中国的传统文人们,用最简练的笔墨,将自己对人生万物的思考,对理想和本真生活的追求,倾注进了画里。他们把这种思考带给我们,也感染着我们。

    

瞧那个携琴的稚憨侍童,多可爱多专注啊。


11月:《惠山茶会》(局部)-- 文徵明(明) 


中国古代文人的社交、Party,格调可比我们现在高的多了。

    

茶自古以来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,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就毕生嗜茶。他的茶诗、茶画作品众多,尤以《惠山茶会图》最负盛誉。作品描绘的是一群雅士在“天下第二泉”惠山泉以茶会友、吟诗唱和的诗意场景。

    

明朝茶会讲究“清饮”,即:境清、心清、神清。“举杯清酌、饮涤尘烦”,看看人家这从容淡雅的处世之态,让同是码字工作者的小编真是自愧弗如。


12月:《击缶催诗》--- 汪乔(清) 


你知道“缶”是在什么时候?是庄子丧妻的击缶而歌?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千人击缶?

    

最早的缶,其实是一种专用的盛酒器皿。古人饮酒时,常常在面前放一个用来盛酒的缶,用勺子舀到杯中畅饮。喝到兴起,就用酒勺击缶,打着拍子吟唱,缶就这样变成了一种乐器。

    

现在,画面里的这俩位老兄正童心大发,摩拳擦掌要比个输赢。看,写个诗也要配上打击乐呢。